當前位置:園林網首頁 > 行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沃野田疇繪新景—吉林省園藝特產業發展觀察

                                      沃野田疇繪新景—吉林省園藝特產業發展觀察
                                      園林網  來源:吉林日報 日期:2019/11/20 閱讀數:364


                                       

                                      初冬時節,在全省各地的一棟棟溫室大棚里,嬌艷的草莓、翠綠的黃瓜、怒放的花卉……令北方的冬季變得生機盎然。
                                      據統計,2018年,全省建設各類棚室32.37萬畝,棚室蔬菜產量515萬噸、食用菌產量138萬噸、鮮參產量3.9萬噸,全年園藝特產總產值實現1300億元。
                                      棚膜果蔬、食用菌、中藥材、花卉苗木……新興品種的廣泛推廣、特產品牌建設的日漸成熟、融合發展的方興未艾,支撐著吉林省園藝特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使園藝特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和重要來源。
                                      豐富種植品種,滿足市場多元需求
                                      今年,白玉紅的1000余畝榛子果林迎來了盛果期。
                                      在吉林市永吉縣北大湖鎮草廟子村,漫山遍野的榛子樹是一道別致的風景。從2014年白玉紅的榛子示范基地落地至今,基地帶動榛子栽植面積達8000余畝,已形成以基地為核心的區域性主導產業。
                                      白玉紅看著樹上結滿的榛子果,滿臉豐收的喜悅。“今年果林進入盛果期,產量能達到10萬斤,而且銷路特別好。”白玉紅不僅用榛子帶動了村民致富,還利用大果榛子與紅松、高鈣鈣果、中草藥、山野菜及大豆等多種經濟作物的間種,實現以短養長,早見效益。
                                      “基地已經與當地村民合作了4年,基地出苗木和技術,村民提供勞務,同時還帶動貧困戶種植榛子。”白玉紅介紹,基地和農戶經營的果林已陸續進入盛果期,希望以后能帶領更多的農民發展榛子種植,共同致富。
                                      近年來,永吉縣北大湖鎮的榛子產業發展迅速。榛子的發展,不僅減少了開荒現象,為清收還林打下了良好基礎,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吉林省園藝特產的品種也不再局限于傳統水果和蔬菜,在東部山區,越來越多的熱帶水果出現在市場,藍莓果、大櫻桃、鳳梨、火龍果、木瓜……南果北種既豐富了本地的消費市場,也帶動了更多的農民致富。
                                      “近幾年,我省園藝特產業的新興品種規模不斷加大,種植品種也越來越多,折射出推動鄉村振興的巨大潛力。”省農業農村廳園藝特產處副調研員于金庫說。
                                      打造品牌,提升附加值與競爭力
                                      在蛟河市黃松甸鎮黃松甸食用菌大市場,張國宏總是在店里忙個不停。線上線下同步銷售,讓張國宏的木耳生意沒有淡季和旺季之分。
                                      黃松甸是遠近聞名的木耳特色小鎮。“黃松甸黑木耳”使木耳品牌價值獲得跨越性提升,成為致富的“金招牌”。
                                      作為極具吉林省地方特色的農特產品,近幾年黑木耳產業發展勢頭強勁。2018年,“吉林長白山黑木耳”區域公共品牌發布,進一步提升了黑木耳產業的質量標準和經營水平。
                                      黑木耳產業僅僅是我省園藝特產業打造品牌的一個縮影。品牌,不僅能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還能夠帶來高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扶余的黃金鉤豆角、歐頓番茄、聯盟黃瓜等知名蔬果品牌已打入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型超市;“長白山人參”通過品牌建設在市場營銷中競爭優勢明顯,市場影響力不斷提升;吉林長白山中國林蛙油品牌,在帶動林蛙產業發展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品牌,是無形資產,也是市場信譽的體現。在吉林省,越來越多農特產品逐步改變原先粗放的生產售賣模式,向著深挖產地品牌內涵、發展農產文化方向邁進。
                                      融合發展,提質增效的新方向
                                      大安市富琳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里的草莓秧苗栽植剛剛結束,一個多月后將迎來采摘旺季。
                                      “每年元旦到‘五一’,是采摘園最忙的時候,春節期間草莓的價格能達到每斤上百元。”合作社負責人王奮州告訴記者。
                                      自2016年大棚投入使用至今,合作社每年的收入都很可觀。“從最初的3棟發展到17棟大棚,采摘品種,如草莓、葡萄、柿子、桃子等,也逐漸豐富,基本能夠滿足游客的采摘需求。”王奮州說。
                                      游客評價好,合作社收入高,“采摘經濟”既收獲了口碑,也富了農民的口袋。
                                      2018年,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滿鄉風情”田園綜合體項目落地,將打造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田園綜合體把城市元素與鄉村特點結合,重塑美麗田園、特色小鎮,促進伊通旅游業的健康發展,成為伊通新的經濟增長點。綜合體建成后將帶動周邊農民就業,使千戶農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吉林省的棚膜經濟呈現出與鄉村旅游、休閑觀光、都市農業、農事體驗相結合的發展模式。發展采摘園、垂釣、餐飲、旅游、休閑等樂民富民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這些以往傳統農業無法想象的新業態,正以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改變著一切,既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體驗,更讓傳統農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為農業提質增效拓展出新的空間和想象力。

                                      初冬時節,在全省各地的一棟棟溫室大棚里,嬌艷的草莓、翠綠的黃瓜、怒放的花卉……令北方的冬季變得生機盎然。

                                       

                                      據統計,2018年,全省建設各類棚室32.37萬畝,棚室蔬菜產量515萬噸、食用菌產量138萬噸、鮮參產量3.9萬噸,全年園藝特產總產值實現1300億元。

                                       

                                      棚膜果蔬、食用菌、中藥材、花卉苗木……新興品種的廣泛推廣、特產品牌建設的日漸成熟、融合發展的方興未艾,支撐著吉林省園藝特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使園藝特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和重要來源。

                                       

                                      豐富種植品種,滿足市場多元需求

                                       

                                      今年,白玉紅的1000余畝榛子果林迎來了盛果期。

                                       

                                      在吉林市永吉縣北大湖鎮草廟子村,漫山遍野的榛子樹是一道別致的風景。從2014年白玉紅的榛子示范基地落地至今,基地帶動榛子栽植面積達8000余畝,已形成以基地為核心的區域性主導產業。

                                       

                                      白玉紅看著樹上結滿的榛子果,滿臉豐收的喜悅。“今年果林進入盛果期,產量能達到10萬斤,而且銷路特別好。”白玉紅不僅用榛子帶動了村民致富,還利用大果榛子與紅松、高鈣鈣果、中草藥、山野菜及大豆等多種經濟作物的間種,實現以短養長,早見效益。

                                       

                                      “基地已經與當地村民合作了4年,基地出苗木和技術,村民提供勞務,同時還帶動貧困戶種植榛子。”白玉紅介紹,基地和農戶經營的果林已陸續進入盛果期,希望以后能帶領更多的農民發展榛子種植,共同致富。

                                       

                                      近年來,永吉縣北大湖鎮的榛子產業發展迅速。榛子的發展,不僅減少了開荒現象,為清收還林打下了良好基礎,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吉林省園藝特產的品種也不再局限于傳統水果和蔬菜,在東部山區,越來越多的熱帶水果出現在市場,藍莓果、大櫻桃、鳳梨、火龍果、木瓜……南果北種既豐富了本地的消費市場,也帶動了更多的農民致富。

                                       

                                      “近幾年,我省園藝特產業的新興品種規模不斷加大,種植品種也越來越多,折射出推動鄉村振興的巨大潛力。”省農業農村廳園藝特產處副調研員于金庫說。

                                       

                                      打造品牌,提升附加值與競爭力

                                       

                                      在蛟河市黃松甸鎮黃松甸食用菌大市場,張國宏總是在店里忙個不停。線上線下同步銷售,讓張國宏的木耳生意沒有淡季和旺季之分。

                                       

                                      黃松甸是遠近聞名的木耳特色小鎮。“黃松甸黑木耳”使木耳品牌價值獲得跨越性提升,成為致富的“金招牌”。

                                       

                                      作為極具吉林省地方特色的農特產品,近幾年黑木耳產業發展勢頭強勁。2018年,“吉林長白山黑木耳”區域公共品牌發布,進一步提升了黑木耳產業的質量標準和經營水平。

                                       

                                      黑木耳產業僅僅是我省園藝特產業打造品牌的一個縮影。品牌,不僅能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還能夠帶來高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扶余的黃金鉤豆角、歐頓番茄、聯盟黃瓜等知名蔬果品牌已打入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型超市;“長白山人參”通過品牌建設在市場營銷中競爭優勢明顯,市場影響力不斷提升;吉林長白山中國林蛙油品牌,在帶動林蛙產業發展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品牌,是無形資產,也是市場信譽的體現。在吉林省,越來越多農特產品逐步改變原先粗放的生產售賣模式,向著深挖產地品牌內涵、發展農產文化方向邁進。

                                       

                                      融合發展,提質增效的新方向

                                       

                                      大安市富琳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里的草莓秧苗栽植剛剛結束,一個多月后將迎來采摘旺季。

                                       

                                      “每年元旦到‘五一’,是采摘園最忙的時候,春節期間草莓的價格能達到每斤上百元。”合作社負責人王奮州告訴記者。

                                       

                                      自2016年大棚投入使用至今,合作社每年的收入都很可觀。“從最初的3棟發展到17棟大棚,采摘品種,如草莓、葡萄、柿子、桃子等,也逐漸豐富,基本能夠滿足游客的采摘需求。”王奮州說。

                                       

                                      游客評價好,合作社收入高,“采摘經濟”既收獲了口碑,也富了農民的口袋。

                                       

                                      2018年,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滿鄉風情”田園綜合體項目落地,將打造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田園綜合體把城市元素與鄉村特點結合,重塑美麗田園、特色小鎮,促進伊通旅游業的健康發展,成為伊通新的經濟增長點。綜合體建成后將帶動周邊農民就業,使千戶農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吉林省的棚膜經濟呈現出與鄉村旅游、休閑觀光、都市農業、農事體驗相結合的發展模式。發展采摘園、垂釣、餐飲、旅游、休閑等樂民富民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這些以往傳統農業無法想象的新業態,正以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改變著一切,既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體驗,更讓傳統農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為農業提質增效拓展出新的空間和想象力。

                                       




                                      園林網編輯: agronetchenfangjun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園林網(Agroyl.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園林網”(Agroyl.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園林網(Agroyl.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園林網(Agroyl.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園林網(Agroyl.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園林網”(Agroyl.com)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
                                      亚洲最大中文字幕av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