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春季黑莖病
\
分布與危害
苜蓿屬、草木樨屬、三葉草屬、蠶豆、豌豆、菜豆、扁蓿豆、大翼豆、(Macroptiliumspp.)、鷹嘴黃芪(Astragaluscicer)、百脈根(Lotuscorniculatus)、山黧豆、小冠花(Coronillavaria)等均受此菌侵染,但有些人認為寄生在三葉草上的種與苜蓿上的種不同。
癥狀
葉、莖、莢果以及根頸和根上部均可受到侵染。早期在下部葉片、葉柄和莖上出現許多小的暗褐色至黑色、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病斑。小病斑常呈黑痣狀。隨病斑增大,常常相互匯合,葉片變黃,枯萎脫落。當病斑發生于葉綠或葉尖時,常呈近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或楔形的大斑,顏色自淡黃褐色、褐色至黑色不等,可略呈輪紋狀,病斑之外有時具淡黃色暈圈。病斑死組織上可見不太明顯的小點,即病原的分生孢子器。因葉部病斑具輪紋,又稱葉斑為輪紋病。莖和葉柄上的病斑呈長形或不規則形,深褐色至黑色,稍凹陷。植株下部莖大面積變黑,后期病斑中央色變淺。在適宜條件下,病斑上產生許多小黑點狀分生孢子器,有時使莖開裂呈“潰瘍狀”,或使莖環剝和死亡。根部受侵染,根頸和主根上部腐爛。
病原
苜蓿莖點霉(PhomamedicaginisMalbr.&Roum.var.MedicaginisBoerema),異名:苜蓿草莖點霉(phomaherbarumWestend.var.medicaginisFuckel);不全殼二孢(AscochytaimperfectaPeck.)。分生孢子器球形、扁球形,散生或聚生于越冬的莖斑或葉斑上,突破寄主表皮,器壁淡褐色、褐色或黑色,膜質,直徑93-234微米。當分生孢子器被放入水中,分生孢子在粘稠的膠質物中,呈牙膏狀或楔形自孔口排出。分生孢子無色,卵形、橢圓形、柱形,直或彎,末端圓,多數為無隔單胞,少數雙胞,分隔處縊縮或不縊縮,大小4-5微米×2.5微米。據報道,其有性階段為pleosporarehiana(Stariz.)Sacc.但未被證實。在馬鈴薯葡萄糖瓊脂(PDA)培養基上,菌落橄欖綠色至近黑色,有絮狀邊緣。在溫度為18-24℃時,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器和器孢子。感病的葉片和莖放入濕室內也容易產生分生孢子器和孢子。
廣泛分布在歐洲和美洲,其他苜蓿種植區也有報道。在美國和加拿大的溫帶地區是苜蓿的毀滅性病害,嚴重發生時,使美國猶他州的苜蓿干草減少40%-50%(Richard,1937;Hijiano,1944),種子減產32%,發芽率下降28%,病株種子的千粒重僅為健株的33.8%(Kernkamp,1953)。前蘇聯也有種子減產的類似報道。我國吉林、河北、內蒙古、甘肅、寧夏、新疆和貴州等省區都有發生。在甘肅中部夏季涼爽而又較多雨的山區,如榆中北山、靜寧、會寧等地發生較嚴重。
發生規律
生長季節分生孢子器很少在寄生病斑上形成,但在越冬的莖和落葉的病斑上可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器。感染的根頸和主根上部也是病原菌越冬載體。種子可以帶菌,病菌以菌絲侵染種皮,其帶菌率高達83%。春季,病莖或葉上的分生孢子器遇雨水,孢子便從中滲出,被水、風或昆蟲傳播到新的植株上。雨或露對孢子的釋放與造成侵染是必要條件。第一茬草通常受害最重,冷涼潮濕的秋季病害再次嚴重發生,發病適溫16-24℃。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對本病尚無高抗品種可用,但有些中等抗病的品種,如美國的A-169、A-155、128、阿利桑那(Arizona)、智利(Chilean)、格林(Grimm)、達科他普通品種(DakotaCommon)和蒂坦等是比較抗病的。國內甘肅中部地區,多葉苜蓿、察北苜蓿、奇臺苜蓿、雷西斯、慶陽苜蓿、沙灣苜蓿、公農1號等也表現中等抗病。表型選擇能顯著提高抗病性。
2.繁育、使用合格種子在干燥地區生產種子,可大大降低其帶菌率。如在潮濕地區生產種子,應使用殺菌劑進行種子處理,福美雙、二氯萘醌、苯來特、托布津等可用做種子處理藥劑。
3.草地管理措施提早刈割發病草地,以減少葉片損失。秋冬季節田間燃燒病殘株體,以消滅或減少越冬菌源?;觳?、輪作、增施磷、鉀肥等也都有一定防病效果。
4.藥劑防治使用殺菌劑,可有效減輕發病,有利于種子生產。藥劑有代森錳、福美雙、氯苯嗪、二氯萘醌等,但大面積施用不一定經濟。
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 園林網(http://www.coidanet.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農業網” (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
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 園林網(http://www.coidanet.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轉載的稿件,以為公眾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已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寵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