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銹病
分布與危害 銹病是菊花上的常見病害,也是重要病害,各種植區廣泛發生,危害嚴重。
癥狀 主要危害葉片和莖。初在葉片上現淺黃色小斑點,葉背對應處也生出小褪綠斑,后產生稍隆起的皰狀物,皰狀物破裂后,散出大量黃褐色粉狀物,即病菌孢子。菊花染病后生長十分衰弱,不開花或大量落花。葉片上病斑多的,葉緣上卷。病原 Puccinia chrysanthemiRoze稱菊柄銹和Puccinia horiana P.Henn稱堀柄銹及Phakopsora artemisiae Hirat.稱篙層銹菌,均屬擔子菌亞門真菌。Puccinia chrysanthemi夏孢子堆褐色,多生于葉背,少數生在莖上,大小l-2mm;夏孢子黃褐色,球形至橢圓形,具刺,大小30-37×25-32(μm),具3個芽孔,上生突起。冬孢子堆生在葉背或葉柄和莖上,大小l-2mm,深褐色或黑色;冬孢子栗褐色,倒卵形至橢圓形,大小38-55×23-32(μm)。P.horiana冬孢子堆黃褐色葉背生,大小2-5mm;冬孢子黃褐色,長橢圓形至紡錘形或棍棒狀,大小30-52×11-17(μm),分隔處稍縊縮,基部狹窄,平滑,柄淺黃或無色,柄長50μm,不脫落。Phakopsora artemisiae夏孢子堆多生在葉面表皮下,后期才開裂;側絲棍棒形,直或彎,無色至.近無色,長38-41.5μm;夏孢子淺黃色,卵形至橢圓形,具短刺,芽孔不明顯。發生規律 銹菌潛伏在新芽中越冬,隨菊苗傳播蔓延。露地栽培的菊花在秋末多雨的條件下易發病。品種間對堀柄銹抗性有差異。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如選用桃金山、舞姬等抗病力強的品種。
?。?)加強栽培管理。
采用配方施肥技術,施用充分腐熟有機肥,切忌連作,保持通風透光。適時灌溉,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及時清除病葉和病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
?。?)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開始噴灑l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40%杜邦新星乳油9000-10000倍。采收前7天停止用藥。
常用藥劑 三唑酮、敵力脫、杜邦新星
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 園林網(http://www.coidanet.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農業網” (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
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 園林網(http://www.coidanet.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轉載的稿件,以為公眾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已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寵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