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松針蚧
名稱:中華松針蚧
學名:Sonsaucoccus sinensis(Chen)
類屬:同翅目珠蚧科
分布與危害 中華松針蚧[Sonsaucoccus sinensis(Chen)]又名中華松梢蚧,屬同翅目珠蚧科,國內分布廣泛,主要為害油松、馬尾松、黑松等松屬植物。
為害特點 用口針刺入松針組織吸取液汁,致使針葉枯黃,嚴重者松針枯死,林相似火燒一般,嚴重影響林木生長,連年為害造成樹木死亡。
形態特征 成蟲 雌成蟲略似紡錘形或長橢圓形,橙褐色,體長1.5-1.8mm;體節尚明顯,體壁柔韌而有彈性;胸足3對,趨于退化,與蟲體相比顯著較小而彎曲;背疤數多,略呈圓形,主要分布在背部末端背面,腹面略平,末端凹陷呈鉤叉狀;蟲體外被黑色革質蠟殼所包圍。雄成蟲體長1.3-1.8mm,翅展3.5-4.0mm;頭胸黑色,腹部黃褐色;前翅發達,膜質半透明,后翅退化為平衡棒;腹部末端有鉤狀交尾器,具10余根銀白色細長毛,斜伸向后方。
卵 橢圓形,微小,初產時乳白色,后轉為淡黃色;孵化前可透過卵殼看到2個黑色眼點。
若蟲 1齡初孵若蟲長卵圓形,金黃色,胸足發達,固定寄生后變成黑色,體背有白色蠟質層;2齡無肢,若蟲觸角和足等附肢全部消失,口器特別發達,體壁革質,黑色,雌若蟲較大,倒卵形,雄若蟲較小,橢圓形;3齡雄若蟲長橢圓形,口器退化,觸角和足發達,外形似雌成蟲,但其腹部背面無背疤,末端不向內凹陷。
蛹 雄蛹包被于橢圓形白繭中,前蛹橙褐色,脫皮后成蛹。頭胸部淡黃色,腹部褐色,附肢及翅芽灰白色。
發生規律 年生1代,以若蟲在松針上越冬。3月份,越冬若蟲開始活動,2齡無肢若蟲出現,雌雄分化,蟲體迅速增大,是松樹受害最嚴重的時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為成蟲出現、交配期,5月中旬至6月中旬為產卵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為若蟲孵化期,6月下旬至翌年5月上旬為寄生危害期。
雌蟲交配時先伸出桃紅色交尾器,交配后收回,受精卵在雌蟲體內發育。初孵若蟲由蛻殼末端的圓裂孔爬出,活動1-2天后,在當年生新梢的針葉上營固定生活,體色由淡黃色變為深黑色,體形由倒卵形變成橢圓形。6月上旬至9月下旬為1齡若蟲滯育期。
中華松針蚧個體小,本身活動能力有限,主要靠風力、雨水沖刷和人為活動傳播蔓延。
防治方法 (1)加強林區管理。
加強撫育,及時修枝間伐,促進林木生長,提高林分抗蟲能力,減少蟲害;發現有蟲枝及時剪除,集中燒毀,減少蟲源。
?。?)保護利用天敵。
保護或引進釋放松蚧癭蚊、異色瓢蟲、紅緣瓢蟲、紅點唇瓢蟲、大草蛉等天敵,對抑制中華松針蚧種群可起到一定作用。
?。?)藥劑防治。
在距水源近的林區,可采用具有內吸作用的37%巨無敵乳油1500-3000倍液噴霧防治;在缺水的高山林區可采用林丹或敵馬煙劑以15kg/hm進行熏蒸防治,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 園林網(http://www.coidanet.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農業網” (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
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 園林網(http://www.coidanet.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轉載的稿件,以為公眾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已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寵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