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袋蛾
分布與危害 袋蛾又名蓑蛾、避債蛾,屬鱗翅目袋蛾科,本科昆蟲已知800余種,我國有100余種,常見的有以下四種,雜食性,可以為害油桐、油茶、茶、樟、楊、柳、榆、桑、槐、櫟(栗)、烏桕、懸鈴木、楓楊、木麻黃、扁柏及蘋果、梨、桃等林木及果樹。
大袋蛾(Clania variegata Snellen)分布于甸淮河以南;茶袋蛾(Clania minuscula Butler)、桉袋蛾(Acanthepsyche subferalabata Hampson)、白囊袋蛾(Chalioides kondonis Mats.),分布于我國長江以南。
為害特點 幼蟲取食樹葉、嫩枝皮及幼果。大發生時,幾天能將全樹葉片食盡,殘存禿枝光干,嚴重影響樹木生長,開花結實,使枝條枯萎或整株枯死。
形態特征 成蟲雌雄異態,雌蟲高度退化,蛆形;雄蟲高度特化,有翅。幼蟲居于各種各樣絲質袋中,負袋而行,蛹化于袋中。
發生規律 長江流域1年1代,個別種或在南方有1年2代的,以老熟幼蟲在袋囊內越冬。翌年春天一般不再活動、取食,或稍微活取食;桉袋蛾需活動為害。
4種袋蛾在浙江的發生期如下:
4-6月,越冬老熟幼蟲在袋囊中調轉頭向下,脫最后一次皮化蛹,蛹頭向著排泄口,以利成蟲羽化爬出袋囊。羽化時間多在下午或晚上,雌成蟲羽化后仍留在袋囊內,雄成蟲羽化時,將1/2蛹殼留在袋囊中。羽化后次日清晨或傍晚交尾。交尾時,雌成蟲將頭伸出袋囊排泄口外,袋蛾性信息激素釋放點在頭部,以誘引雄成蟲,雄成蟲交尾時將腹部伸入雌蟲袋囊內。交尾后,雌成蟲產卵于蛹殼內,并將尾端絨毛覆蓋在卵堆上。
每雌產卵量因種類而異,一般100-300余粒,個別種多達2000粒。卵經15-20天孵化,孵化多在白天。初孵幼蟲吃去卵殼,從袋囊排泄口蜂擁而出,吐絲下垂,隨風吹到枝葉下,咬取枝葉表皮吐絲纏身做袋囊;
有的種類在袋囊上爬行,咬剝舊袋囊做自己的袋囊。初齡幼蟲僅食葉片表皮,蟲齡增加,食葉量加大,大袋蛾一生食葉36m2,取食時間在早晚及陰天。10月中、下旬,幼蟲逐漸抽枝梢轉移,將袋囊用絲牢牢固定在枝上,袋口用絲封閉越冬。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加強營林措施,科學肥水,提高植株抗性,減少為害;根據初齡幼蟲集中為害習性,剪除蟲枝,消滅幼蟲;越冬袋囊,高掛樹枝,人工摘除消滅。
?。?)藥劑防治。
幼蟲期噴2.5%敵殺死乳油100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50%辛硫磷乳油、5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1500倍液,尤為敵百蟲效果好,或噴每克含孢子100億的青蟲菌1000倍液。
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 園林網(http://www.coidanet.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農業網” (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
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 園林網(http://www.coidanet.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轉載的稿件,以為公眾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已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寵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