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竹毒蛾
分布與危害
國內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各省,為害毛竹、剛竹、淡竹、紅亮竹、哺雞竹等竹類,是重要的食葉類害蟲。
幼蟲取食竹葉,大發生時將竹葉吃光,使大片毛竹林被毀;受害輕時,竹筍顯著地減少,直接影響竹林的發展。形態特征 成蟲 華竹毒蛾體具三型(雄蟲冬型、夏型、雌蟲型):雌成蟲體長12-15mm,翅展36-39mm,翅灰白色;觸角短雙櫛齒狀,主干黃色,櫛齒黑色;復眼黑色;下唇須棕黃色;前翅黃白色。后翅乳白色、無斑。越冬代雄成蟲體長11-13mm,觸角長雙櫛齒狀,黑色;復眼黑色;下唇須銹黃色;前翅前緣及由中線到外緣部分全為黑色或灰黑色;在與雌成蟲前翅同等位置處有4個深黑色斑,余為白色;后翅白色,翅基及頂角偶為暗灰色;足腿節、脛節上方為灰黑色,下方為白色。
卵
略呈柱形,高0.8mm,寬0.9mm,灰白色。頂部較平,中央略凹陷,周圍有一淺褐色的圓環,下部漸圓。
幼蟲
初孵幼蟲體長2.5mm,淡黃色,有黑色毛片;前胸側毛瘤有黑色長毛兩束。老熟幼蟲體長22-30mm,黃褐色;前胸兩側毛瘤突出較長,著生兩束向前伸出的黑色長毛。氣門白色;腹部1-4節,背面有4排棕色刷狀毛。各節側毛瘤及亞腹線毛瘤均著生短毛叢,尾節背面有一束向后豎起的黑色長毛,基部具紅色短毛叢。
蛹
體橙黃色,雌體16-19mm,雄體11-14mm。發生規律 1年3代,以蛹在竹稈中下部越冬。各代成蟲發生期分別為4月中下旬至5月下旬、6月中旬到8月上旬、8月中旬到9月下旬。幼蟲為害期分別為5月上旬到7月中旬、7月上旬至9月上旬、9月上旬到12月上旬。成蟲羽化需日平均溫15℃以上,下午或傍晚羽化多,當晚可交尾,次日產卵。卵多產于竹稈中下部,呈單行或雙行排列。卵孵化后,初孵幼蟲爬行上竹取食,幼蟲一生可取食90-215m2葉片,末齡幼蟲食葉量占總食葉量60-70%,防治應控制在3齡幼蟲前,夏日第2代幼蟲有下地避暑、冬季第3代幼蟲有下地避寒習性。繭結于竹稈中下部、地面竹筒、石頭、枯枝落葉下。此蟲多發生或先發生于山谷、山洼的竹林中。天敵有毒蛾黑卵蜂、絨繭蜂、內繭蜂等。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結合營林措施,清除林間地面枯枝落葉,破環其結繭環境;華竹毒蛾多集中在山洼中為害,卵集中產于竹稈下部,繭多結于竹稈下部及基部,采用人工刮卵滅繭,效果好,且不殺傷天敵。
?。?)保護與利用天敵。
寄生蜂種類較多,適時引放,并注意加以保護,華竹剛蛾發生不重時盡量不施用農藥防治。
?。?)藥劑防治。
幼蟲3齡前抗藥力弱,可用2.5%敵百蟲粉劑噴粉,每hm22.5-3kg;或用90%敵百蟲、80%敵敵畏2000倍液噴霧,唯竹林山高坡陡,噴霧比較困難,可使用煙劑。
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 園林網(http://www.coidanet.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農業網” (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
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 園林網(http://www.coidanet.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轉載的稿件,以為公眾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已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寵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