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
分布與危害
由膠孢炭疽菌引起的炭疽病是木本植物上最常見的病害之一,中國各地都有發生。膠孢炭疽菌能侵染許多針、闊葉樹種。日本學者寺下隆喜代1973年曾自 61種闊葉樹的葉片中分離到這種真菌。中國已報道的木本寄主植物也不下數十種之多,以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最為常見。
病菌可以侵染寄主地上部分的任何器官。病斑能無限擴展,常引起葉枯、梢枯、芽枯、花腐、果腐和枝干潰瘍等病害。對實生苗可造成毀滅性損失,對以采收果實為主的經濟林木可導致嚴重落葉,或落花和落果,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形態特征
受害葉片上產生壞死病斑,開始較小,后迅速擴展,淺褐色至暗褐色,形狀大多不規則,有時能使葉片大部或全部枯死。病斑上有時出現不明顯輪紋,黑色子實體順輪紋形成,高濕度下出現淡紅色至桔紅色分生孢子堆。
受害嫩梢或小枝上常產生圓形或橢圓形小型潰瘍,可擴展成條斑或環切,使枝梢枯死。其上也有黑色子實體及淡紅色至桔紅色分生孢子堆產生。
實受害時通常形成圓形或近圓形黑褐色病斑,并不斷擴大,引起果實早落。在肉質果實上則引起果肉腐爛。在高濕度下病斑上也產生成環紋排列的黑色子實體和粉紅色分生孢子堆。
感病葉芽或花芽,先是外層鱗片變黑,嚴重時芽完全變黑枯死。感病花芽開放后,萼片、花冠均可受害,病菌有時還能侵人子房。枝干上受侵處可產生多年生潰瘍。大多數樹木并不是每個器官都發病,通常各有主要受害的部位。油茶炭疽病是一個典型的病例,地上部的各個器官都可受到侵染而表現癥狀,但以芽和果實受害最重。
發生規律
膠孢炭疽菌的分生孢子須在雨水中釋放和傳播。但也有報道認為分生孢子堆在干燥的條件下,可以碎成粉末隨風傳播。昆蟲也是傳播的媒介之一。子囊孢子則可由風傳播。許多植物的炭疽病菌能侵人種子或附著在種子表面,它們可能成為苗木炭疽病的侵染源。炭疽菌通常能自附著胞產生侵染絲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體內。但在有傷口的條件下,侵染更易進行。
膠孢炭疽菌有潛伏侵染的特性。它可在寄主器官成熟前或幼嫩時進行侵染,以附著胞固定在寄主體表臘質層中潛伏,也可以侵染絲在角質層下或表皮細胞中潛伏。待有利于病菌生長的條件出現時,終止休眠狀態,繼續生長發育,引起寄主發病。如果這種條件不出現,潛伏的病菌繼續處在休眠狀態或逐漸消亡。通常由于寄主組織的成熟、衰老、發育不足或受外界不良條件影響而致生長勢削弱等,使寄主生理上發生重大變化時,病菌就會終止休眠,引起發病。
中國常見發生炭疽病的用材樹種有杉木、鉛筆柏、泡桐、楊樹、香樟、刺槐等。經濟林樹種有核桃、油茶、棗、柿、千年桐、油橄欖、八角、山茱萸、構杞等。
杉木炭疽病在我國杉木栽培區都有發生,以低山丘陵地區人工幼林病害較普遍且嚴重。病輕的杉木針葉枯死,病重的大部分嫩梢枯死,嚴重影響杉木生長。定植1—2年的幼樹感病時,可整株枯死。
病害每年4—6月發生,樹木中,上部先年秋梢受害最重。通常是梢頭頂芽以下10cm左右范圍內針葉發病。病葉上先出現暗褐色小斑點,形狀不規則,后病斑迅速擴展使針葉先端枯死或全部枯死。病菌可自病死針葉擴展侵入嫩莖,使梢頭枯死,病輕的頂芽仍可萌發新梢,但生長大受影響。枝條基部針葉和樹冠下部枝葉有時也發病,一般僅引起針葉先端枯死。秋季因生理原因發生黃化的新梢也可能發病,使嫩梢枯死。
在潮濕條件下,病死針葉上會產生病菌的子實體,以葉背面氣孔帶上為多。有時也可見到桔紅分生孢子堆。當氣溫為10一15℃時,病死針葉上會產生大量子囊殼,特別在潮濕和弱光照條件下容易產生。
杉木炭疽病是潛伏侵染性病害。據在南京的觀察,當年新葉于4月初開始萌生,5月即可受到炭疽菌的侵染,但一般要到次年4—6月才表現癥狀。針葉帶菌率隨氣溫升高而迅速增長,至8月達最高。11月中旬以后逐漸下降,至3月底降至最低,4月以后又有回升。說明除冬季低溫期外(月平均氣溫10℃以下),侵染都可發生,但潛伏的病菌也有很大一部分在冬季喪失活力。
從樹冠部位來看,2年生針葉比1年生針葉帶菌率高,枝條基部針葉比上部針葉帶菌率高,樹冠下部針葉比上部針葉帶菌率高。但發病部位主要是樹冠中、上部梢頭的針葉。從不同林分來看,高地位級杉木林中,針葉帶菌率較高而發病較輕;低地位級林分中,針葉帶菌率較低,但發病較重。
先年梢頭帶菌針葉在4月開始發病可能與頂芽萌發時使鄰近頂芽的針葉生理上發生較大變化有關。據測定,在病害開始發生時,感病梢頭針葉中還原糖含量比不感病梢頭針葉中高30%。在實驗室中,水培杉木枝條在黑暗中或弱光照下即可誘發炭疽病。在強光照下,即使接種炭疽菌也很少發病。說明帶菌針葉是不發病也與針葉的光合強度有關。杉木在不適宜的立地條件下,很容易發生生理性黃化病。黃化的杉木更易發生炭疽病。炭疽病發病程度常與黃化病的程度有密切關系。
防治方法
杉木炭疽病的防治首先應選擇適宜的立地造林。在丘陵紅壤地區造林時,應采取深翻整地,深挖撫育,開溝培土,間種綠肥等措施,促進林木生長,避免病害流行。
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 園林網(http://www.coidanet.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農業網” (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
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 園林網(http://www.coidanet.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轉載的稿件,以為公眾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已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寵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