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白蛾
分布與危害
美國白蛾分布于美國、加拿大、東歐各國及日本、朝鮮等國。1979年在遼寧省首次發現,1985年西安市有所報道,1999年以來,唐山市及周邊地區都有此蟲危害,并作為主要害蟲進行了防治。其幼蟲食性很雜,被害植物主要有白臘、臭椿、法桐、山檀、桑樹、蘋果、海棠、金銀木、紫葉李、桃樹、榆樹、柳樹等。初孵幼蟲有吐絲結網,群居危害的習性,每株樹上多達幾百只、上千只幼蟲危害,常把樹木葉片蠶食一光,嚴重影響樹木生長。
形態特征
成蟲 白色中型蛾子,體長13—15mm。復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纖細;胸部背面密布白色,多數個體腹部白色,無斑點,少數個體腹部黃色,上有黑點。雄成蟲觸角黑色,櫛齒狀;翅展 23-34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點。雌成蟲觸角褐色,鋸齒狀;翅展33—44mm,前翅純白色,后翅通常為純白色。
卵 圓球形,直徑約O.5mm,初產卵淺黃綠色或淺綠色,后變灰綠色,孵化前變灰褐色,有較強的光澤。卵單層排列成塊,覆蓋白色鱗毛。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28-35mm,頭黑,具光澤。體黃綠色至灰黑色,背線、氣門上線、氣門下線淺黃色。背部毛瘤黑色,體側毛瘤多為橙黃色,毛瘤上著生白色長毛叢。腹足外側黑色。氣門白色,橢圓形,具黑邊。 根據幼蟲的形態,可分為黑頭型和紅頭型兩型,其在低齡時就明顯可以分辨。三齡后,從體色,色斑,毛瘤及其上的剛毛顏色上更易區別。
蛹 體長8—15mm,暗紅褐色,腹部各節除節間外,布滿凹陷刻點,臀刺8-17根,每根鉤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狀,中凹陷。發生規律 美國白蛾在唐山等北方地區1年發生2代,以蛹結繭,在老樹皮下、地面枯枝落葉和表土內越冬。次年5月開始羽化,兩代成蟲發生期分別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幼蟲發生期分別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至11月上旬。9月初開始陸續化蛹越冬。
成蟲喜夜間活動和交尾,交尾后即產卵于葉背,卵單層排列成塊狀,一塊卵有數百粒,多者可達千粒,卵期15天左右。幼蟲孵出幾個小時后即吐絲結網,開始吐絲綴葉1—3片,隨著幼蟲生長,食量增加,更多的新葉被包進網幕內,網幕也隨之增大,最后猶如一層白紗包縛整個樹冠。幼蟲共7齡,5齡以后進入暴食期,把樹葉蠶食一光后,轉移危害。大齡幼蟲可耐饑餓15天。這有利于幼蟲隨運輸工具傳播擴散。幼蟲蠶食葉片,只留葉脈,使樹木生長不良,甚至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
1、加強檢疫。疫區苗木不經檢疫或處理嚴禁外運,疫區內積極進行防治,有效地控制疫情的擴散。
2、人工防治。在幼蟲3齡前發現網幕后人工剪除網幕,并集中處理。如幼蟲已分散,則在幼蟲下樹化蛹前采取樹干綁草的方法誘集下樹化蛹的幼蟲,定期定人集中處理。
3、利用美國白蛾性誘劑或環保型昆蟲趨性誘殺器誘殺成蟲。在成蟲發生期,把誘芯放入誘捕器內,將誘捕器掛設在林間,直接誘殺雄成蟲,阻斷害蟲交尾,降低繁殖率,達到消滅害蟲的目的。
歐美及日本學者于60年代末開始對該蟲的性信息素生物學、化學結構鑒定、人工合成及應用等方面進行研究,我國在此方面研究起步較晚(80年代),但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與應用方面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4、利用生物和化學藥劑噴藥防治。在幼蟲危害期做到早發現、早防治。在防治中,重點檢查桑樹、懸鈴木、臭椿、榆樹、金銀木、桃樹、白臘等樹種是否有幼蟲危害,如果有幼蟲危害,就要對所轄區域檢查一遍,及時防治。藥劑選用Bt乳劑 4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 25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5%來福靈4000倍液噴藥防治,均可有效控治此蟲危害。
5、生物防治。 周氏嚙小蜂是新發現的物種,原產我國,卻成為美國白蛾的天敵。(因幼蟲在所出生的葉子上裹上了網,所以農藥可能作用不大。)
自上世紀中期以后,美國白蛾在我國危害日趨增大,且傳統防治方法效果越來越差。1998年我國啟動美國白蛾治理工程,生物防治成為突破口。
由中國林科院楊忠歧研究員主持,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從生物控制的角度出發,系統地調查了美國白蛾寄生性天敵,從其卵、幼蟲和蛹中飼養出了多種天敵。經過篩選,發現了一種寄生率高、出蜂量大、能有效控制美國白蛾的蛹寄生蜂—白蛾周氏嚙小蜂。這種小蜂可以找到在各種隱蔽場所化蛹的美國白蛾,產卵寄生。該項研究成果保護生態環境,不殺傷天敵,是防治美國白蛾的先進技術。
大連、陜西、山東、秦皇島等疫區采用這種以蟲治蟲及與美國白蛾核型多角體病毒(NPV)、蘇云金桿菌(Bt)等生物制劑相結合的措施,收到了顯著的防治效果。利用周氏嚙小蜂防治美國白蛾是我國生物防治的一個創舉,使我國利用昆蟲天敵防治美國白蛾的技術躍居世界前列,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目前這種高效、經濟、無污染的生防研究技術成果已通過鑒定,正在疫區大面積推廣使用。
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 園林網(http://www.coidanet.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農業網” (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
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 園林網(http://www.coidanet.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轉載的稿件,以為公眾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已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寵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